招生专业: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学院链接:
学院简介:
河北工程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其前身为1985年成立的热能与环境工程系,1996年5月更名为城市建设系,2004年6月更名为城市建设学院,2016年8月更名为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至今已走过32年的历程。
学院目前设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原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于1985年招收第一批专科生,1989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原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于1985年招收第一批专科生,1988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环境工程于1997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12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学院拥有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市政工程、环境工程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市政工程学科为河北省重点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具有了本科、硕士两级人才培养层次,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能源和环境类学科的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361人,研究生141人。每年招收本科生340余人,硕士生50余人。
全院现有教职工64人,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2人,博士学位获得者24人,硕士学位获得者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到50%,形成了一支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奋发上进的教学科研队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队伍结构等方面在省内同类学科中具有很大优势。其中,河北省优秀教师1人、河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1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入选2人、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1人、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获邯郸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邯郸市劳动模范1人、邯郸市“青年之星”称号1人、入选河北省高校骨干辅导员人才库1人。
学院设有能源与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废水处理中心、水生态环境系统研究所、河北省暖通空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北省水污染控制与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可以充分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学院紧紧围绕学校提出的“现代工程”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北京、西安、青岛、邯郸等地建立学生实习基地48个,在校内建设了管道工程实习实训基地,可满足学生培养计划的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要求。
近年来,学院承担校级教学研究项目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河北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项,校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水力学》被评为河北省精品课程。作为主编或副主编编写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或其它本科生教材15部。
学院秉承“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的方针,近五年来,学院积极整合科研人员,组建学术研究团队,优化整合学院资源,积极提供科研服务,多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主持在研或完成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科研计划项目以及与企业合作的横向科研项目等50余项。学院教师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近百篇,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邯郸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申请专利10余项。学院教师积极开展基础性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科技进步做出积极贡献,并逐步形成了以地源热泵技术、建筑节能、污水脱氮除磷技术、中水回用技术、流域水环境改善、海绵城市建设、大气污染控制等为主的科研特色方向。
学院秉承“立德立志,善学善行”的校训,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鼓励本科生开展科技创新,并建立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长效机制。在“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中获得近10项省级奖励;在2016年“创青春”河北省创新创业设计大赛中,我院共有2项作品获得校一等奖,十项作品获得三等奖。2015年,我院教师指导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其中被评为省级项目3项,被评为校级项目3项。近年来,我院学生多次获得清华大学举办的全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环杯”一、二、三等奖。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被评为河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河北省学生工作先进单位、优秀团总支和“五四”红旗团总支。毕业生秉承学校“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包容和谐、开拓进取”的精神,踏实肯干,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已培养本(专)科毕业生5649人,硕士生414人,现已有众多杰出校友成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教学科研单位的学术带头人,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社会普遍好评。